《同学少年都不贱》

对于作家,我时常会吹毛求疵,诸多要求。以前的我,总觉得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风格多变,不能过于单调,可渐渐的发现,骨子里的东西还是不变的好,才有该有的韵味,才有咀嚼的回味。
 
(当然也有例外的,比如安妮宝贝。最早看她的作品时,连看了三篇就开始倒胃口,实在是过于雷同,对白,主人公性格,尤其是穿着。从哥哥那拿来《收获》,第一篇是安妮宝贝的《莲花》,其实我并没打算看,只是瞄了眼,看到第三句,崩溃。这么多年了,她竟毫无长进。“微光清凉,他身上的白棉衬衣在门角倏忽不见,如同飞鸟在夜空掠过的羽翼,没有留下痕迹。”原本不错的一句话,只因“白棉”两字让我却步并抓狂,典型的安妮风格,白色棉麻当道。)
 
看了《同学少年都不贱》,据说是张爱玲唯一未发表小说遗稿,故事很短。我已经很久不看短篇小说了,因为总觉得篇幅太短,人物性格还未展开便收尾了,这样便会把重心放在故事情节上,可是现在的人,看惯了跌宕起伏的故事,这点笔墨又能有怎样的奇迹。可是别忘了,张爱玲一直是个奇迹。
 
“同学少年都不贱”,该是取自杜甫的《秋兴八首》:
 
千家山郭静朝晖,一日江楼坐翠微。
信宿渔人还泛泛,清秋燕子故飞飞。
匡衡抗疏功名薄,刘向传经心事违。
同学少年多不贱,五陵衣马自轻肥。
 
《同学少年都不贱》讲的是两位女孩恩娟、赵珏之间的情谊沧桑。故事开端于两人在上海重逢叙当年。恩娟嫁了位犹太人汴·李外,后来移民美国华盛顿,汴·李外成为第一位入阁移民,赵珏则境遇不如恩娟。因是多年后重逢,两人相对当年平等的身世,便见出高低。
 
依旧是熟悉的笔调,只是比原先更内敛些,原先的张爱玲总还是渲染的多,可这里却都象是不经意的描写,却让人心酸。全文都是以赵珏的口吻来叙述的,而“同学少年都不贱”这个阿Q式的结论其实也只是她的一相情愿,恩娟必然不是这样想的,就算是她自己最后也只觉得“那云泥之感还是当头一棒,够她受的”。
 
叙述有些跳跃,故事看起来也不紧凑,时间人物有些穿梭,可是光是一些场景的描写就够让人心神荡漾,赞叹她怎可用这样简练不过的语言勾勒出如此复杂颠覆的感情。
 
     延挨了一会,下楼在客室里等着,站在窗前望着。房子不临街,也看不见什么。忽见竹篱笆缝里一个白影子一闪,马上知道是她来了。其实也从来没看见她穿白衣服。 ”
 
全文着重写的是恩娟、赵珏两次重逢,尤其是后一次,几乎占了全文一半的篇幅,真是字字珠玑,把两个如今不同地位的昔日好友的对话举动写的如此生动讥诮,当然既然是以赵珏的角度来描写的,那些看似有些刀光血影的对白或许只是赵珏的一面之词,是多心的产物,只觉得对方那些淡漠的表现定是不信自己的话,杯弓蛇影。而恩娟具体的心思文中没有描述,我喜欢这样的方式,因为留下足够的空间让你自己猜度。既可认可赵珏的心理,也可认为只是她强加于恩娟的。

 

意识到短篇的其实也可以写出这样复杂精炼的东西来,其实与篇幅无关,全在一支笔。

 

      恩娟黯然道:“我父亲给红卫兵打死了。他都八十多岁了。” 


  这种事无法劝慰,赵珏只得说:“至少他晚年非常得意,说恩娟现在好得不得了,讲起来那高兴的神气——” 

  但是这当然也就是他的死因——有几个儿女在美国,女儿又这样轰轰烈烈、飞黄腾达。死得这样惨,赵珏觉得抵补不了,说到末了声音微弱起来,缩住了口。 

  恩娟锐利的看了她一眼,以为她心虚。虽然这话她一出大陆写信来的时候就已经说过,不是以为是她编造出来的,借花献佛拍马屁。也许因为他们父女一向感情不好,不相信他真是把女儿的成就引以为荣。 

  这是第三次不信她的话。不知道为什么这次特别刺心。 

此条目发表在好读书不求甚解分类目录。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。

5 Responses to 《同学少年都不贱》

  1. defen说道:

    新年快乐!

  2. Larina说道:

    表这样贬低安妮宝贝码,《莲花》我也看了,你没有认真看下去,人家已经有很大进步--这次的故事里没有人用“午夜飞行”了,真是的,以后表这么武断好发。

  3. jiyu说道:

    泰戈尔的诗歌,类似:天空没有了飞鸟羽毛的痕迹,而我已飞过。

  4. 说道:

    JIYU,侬太强了,竟噶引经据典。
     
    LARINA,安妮竟然不用“午夜飞行”了?这对她而言,该是多大的折磨啊。我就是要武断啊,不武断怎么还是我呢?

  5. song说道:

    一段日子没来,换样了,鼓励一下,多创新!
     
    我也同意关于你对安妮的看法, 我看她的第一本书还算认真,第二本就是跳着看,只此为至,呵呵。。。
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